“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刚设立,就业肯定难”——这是部分家长和考生的担忧。但事实恰恰相反:2024年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破万亿,而该领域核心人才缺口已超百万。2025年,教育部批准北航、北邮等6所双一流高校首次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计划招生300-360人。
一、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太难就业了?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就业难是属于误判!为什么有人误判“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1、认知滞后:低空经济是新兴领域,公众对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等应用场景了解不足,误以为行业“小众”。但数据显示,仅粤港澳大湾区就有超8000家相关企业,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产业已进入爆发期。
2、专业定位误解:部分人认为该专业仅限飞行器制造,实则其覆盖通信、能源、交通、安全等交叉领域,就业面远超传统工科。
3、供需错位焦虑:2023年低空经济直接就业岗位仅50万人,而2028年预计需求达150万,当前高校培养规模(6校年招360人)远未饱和。
二、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真实就业情况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急需的“黄金赛道”!
1、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1)万亿级产业规模
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27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发展规划,政府机构、军工企业、科技巨头均设专项岗位。据工信部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突破3.5万亿元,涵盖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低空智能交通等领域。
(2)百万级人才缺口
仅无人机操控员缺口达100万人;
eVTOL研发、装调检修、适航认证等岗位需求超350万。
2、薪资水平领跑新兴行业
2024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数据显示:
飞行器自动控制算法工程师月薪中位数达29,435元;
低空飞行器设计师月薪超26,000元。
3、高校背书
首批开设该专业的6所“双一流”高校(北航、北理工、北邮、南航、华南理工、西工大)均为航空航天、通信、自动化领域的顶尖院校,采用超常规培养模式:
实践导向:北邮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实验室,华南理工要求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计划,实践学分占比超40%。
产教融合:北理工与头部企业共建“教学赛研用”体系,西工大培养“总师型”人才,毕业生可直通中航工业、大疆、顺丰等企业。
高校名称 | 就业资源 |
---|---|
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央企定向招聘, 本科生平均年薪25万元。 |
北京理工 大学 |
徐特立学院本硕博贯通培养, 华为、大疆校招优先录取。 |
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 |
民航华东管理局、东方航空 适航审定岗位起薪20万+。 |
华南理工 大学 |
大疆创新、亿航智能校招主力, 低空物流场景应用工程师月薪1.5万起。 |
西北工业 大学 |
中国商飞、中国电科等企业合作, 参与国家大飞机项目。 |
北京邮电 大学 |
美团、京东物流无人机团队60% 技术骨干来自北邮, 算法工程师年薪30万+。 |
三、就业方向全景解读:从“造飞机”到“管天空”
1、技术研发类
(1)飞行器设计与制造
参与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动力系统研发,代表企业:大疆、亿航智能。
(2)智能控制系统开发
开发飞行导航算法、自动驾驶技术,岗位集中于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低空事业部。
2、运营管理类
(1)低空空域规划师
为城市设计低空交通网络,协调无人机航线,需求方包括地方政府、民航管理部门。
(2)通航企业经理人
主导低空旅游、医疗急救等商业化项目运营,薪资与业绩挂钩,成长空间巨大。
3、公共服务类
(1)适航认证工程师
确保飞行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就职于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中心等机构。
(2)应急救援专家
利用无人机参与灾害监测、物资投送,服务于蓝天救援队等组织。
四、报考建议:如何抢占“低空经济”先机?
1、关注高校特色
偏好技术研发:选择北航、西工大;
倾向应用落地:北邮、华南理工更适配。
2、强化实践能力
各校均配备无人机实验室、校企合作项目,参与全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大赛可提升竞争力。
3、提前规划深造
该专业与“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硕士点贯通培养,北航、南航等高校提供本硕连读通道。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难就业”之说,实则是信息滞后导致的误解。在政策红利与产业爆发的双重加持下,这一专业已成为“高薪+高成长性”的代名词。6所顶尖高校的首次招生,为考生提供了抢占风口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