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不建议学临床医学专业
7月2日下午4点,江苏考生赵廷文盯着志愿填报页面,鼠标悬在“提交”按钮上方。她的第四志愿是临床医学,本是最稳妥的选择。但此刻,医学生们期末周的视频在她脑中挥之不去:图书馆空地摆满学生自带的椅子,如同高三晚自习的战场重现。“年年期末赛高考?”她打了个寒颤,最终将计算机专业提到第四位。这个决定让她避开了后来临床医学的录取滑坡。
1、高投入背后的现实落差
“现在同学间羡慕的是谁靠专业进了好单位,而非谁上了名校。”
赵廷文道出放弃学医的关键原因——时间成本过高。
这在上海规培医生吴淼身上得到残酷印证:13年求学(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2年规培),月薪不足6000元。他苦笑道:“亲戚读三本集成电路专业,本科毕业做AI年薪已50万。”
医学生的付出远超常人想象:
本科阶段“每年都像高三”,考研如同再经历一次高考;
规培期间每日工作超12小时,最晚下班记录是晚上10点;
三甲医院招聘门槛升至博士,且需看科研成果。
谭毅医生证实:“现在硕士简历根本送不到科主任桌上,博士都要拼论文和课题数量。”更残酷的是,新医生入职后仅1个月就被要求独立上手,昔日“传帮带”的缓冲期消失殆尽。
2、光环褪去的医生职业现状
从业13年的叶树涛面对儿子“想当医生”的童言,内心挣扎:“舍不得孩子这么苦。”他的收入曲线折射出行业变迁:
2012年硕士入职月入5000元,尚充满希望;
2015年升主治月入过万,手术量决定绩效;
2020年升副主任医师后,月手术量翻倍至20余台,月薪反降至9000元左右。
《2024中国医院人力资源报告》显示,57%的医生遭遇降薪。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年均收入24.6万,非核心城市医生普遍不足15万。除收入压力外,医生们更面临多重困境:
医患关系紧张,诊疗时需时刻保持戒备;
DRG/DIP医保控费改革下,常需在治疗效果与费用间艰难权衡;
晋升正高需专利或核心期刊论文,超负荷工作下根本无暇科研。
二、理想主义者的孤勇
当多数考生用脚投票时,广东考生梁雪毅然选择临床医学八年制。“动物世界和疾病纪录片让我着迷,生命让世界有意义。”她清楚知道八年苦读后就业环境可能更严峻,但仍坚持初心:“专业总有冷热周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这种坚守在当下愈发珍贵。当三甲医院疯狂扩张床位(2015年后省级医院床位上限从1500张放宽至3000张),当医生在手术与论文间疲于奔命,当“劝人学医”变成需要勇气的建议——临床医学正在经历价值重估。
梁雪的勇气提醒我们:医学需要理想主义,但理想不能成为忽视现实困境的借口。当行业生态持续恶化,再滚烫的初心也可能被冰冷的现实浇灭。选择白大褂前,不妨先看清这条路上的荆棘与沟壑——它不仅需要热血,更需要清醒的认知与持久的韧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2025年最低分位次表
2025年高考录取中,临床医学遭遇明显降温,全国202所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2025年在山东的最低分位次都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省属公费医学生,面向枣庄市招生)专业最低分位次降幅最大,2025年最低分位次下降了10万8528名(相较2024年)。此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名校的临床医学专业,2025年最低分录取位次也是纷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