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可以本硕博连读的院校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长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本硕博贯通培养,为高考志愿填报提供有力参考。
一、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解读
1、 核心定义与机制
本硕博贯通培养是指学生在本科阶段即确定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意向,通过选拔进入一体化培养体系。在此体系中,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学位授予等环节实现有机衔接,避免了传统分段培养中可能出现的重复学习和衔接不畅问题。
关键特征:
(1)连续性: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可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连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2)一体化:针对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设计课程,如河海大学大禹学院的 “3+1+X” 学制,前三学期进行通识教育,之后分流至多学科培养进程。
(3)早期选拔:部分高校在高考招生时设置单独专业(如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 8 年制),或从大一新生中选拔(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实验班)。
2、课程与学制
创新课程体系:以河海大学为例,“3+1+X” 学制中,本科三年级后允许学生选择研究生课程,提前进入科研领域。
学制优化:传统分段培养需 10 年(4+3+3),而贯通培养可缩短至 8 年左右,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工程科学试点班(4+4贯通培养)。
3、选拔机制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考招生阶段设专项计划,通过综合评价录取具备学术潜质的考生;二是本科新生入学后,根据学业表现和科研素养二次遴选拔尖人才。
4、优势与挑战
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学习周期更短,传统培养模式一般为 10 年(4+3+3),而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约 8 年左右,能让学生更紧凑地完成本科至博士阶段的连贯学习,加速迈进学术研究前沿,且集中优质资源,提升学生学术竞争力。
挑战:学缘结构单一,国内本博贯通学生常由同一高校、同一位导师培养。高校需重构培养架构,包括课程衔接、导师协同、科研资源配给等,学生需在压缩学制内完成知识积累与科研突破,对自主学习和抗压能力要求高。
二、适合人群:热爱学术,意志坚定者优先
1、基础学科爱好者
对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等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愿意长期投身基础研究。例如,南京大学哲学学院的哲学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哲学的机会。
2、学术志向明确者
明确未来从事科研、教育等学术工作,如浙江大学强基计划学生 85% 通过校内遴选直博,科研履历在高校教职竞争中优势显著。
3、 抗压能力强者
本硕博贯通培养时间长、要求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考核与挑战。例如,北京大学医学组(基础医学八年制)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本科阶段未达到前 30% 排名的学生将失去直博资格。因此,具备较强抗压能力,能够在长期高强度学习中保持良好状态的学生更适合这种培养模式。
三、院校推荐:多校布局,提供多元选择
1、 顶尖综合类高校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8 年制),依托顶尖医学资源。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8 年制),注重临床实践与科研结合。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 级新生全员本硕博贯通,分阶段培养,弹性分流。
2、行业特色高校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 “本硕博” 贯通项目,水利学科全国领先。
北京邮电大学:未来学院聚焦信息科技,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3、新兴高校与国际合作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2025 年招生,与剑桥、牛津等合作,本硕博贯通。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推出 “4+1” 本硕连读、“4+4” 本博直升等计划。
4、地方重点高校
四川大学:强基计划学生转段进入本硕博贯通,覆盖数理、化生、文史哲等学科。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构建本硕博一体化体系,培养科技人才。
下面整理了部分可以本硕博连读的院校名单,供参考。